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联合授予Pierre Agostini、 Ferenc Krausz和Anne L’Huillier,“以表彰他们创造了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用来研究原子、分子和物质中的电子动力”。
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看到“阿秒激光”是很陌生的,那们就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阿秒激光是什么?有什么用?为何能斩获?
- 阿 秒 激 光 是 什 么 ?
谈起激光,可能你不了解科研实验中的激光,但一定知道激光笔。不过,大多数普通人描述激光大概只能想到一个词,就是“颜色”。在我们的印象中,激光是五颜六色的。激光颜色的本质就是激光的频率,或者说波长。波长和频率之间是一个简单的换算关系,它们的乘积等于光速。
- 那除了颜色,关于激光你还会想到什么?
你可能想到了亮度。对,激光笔的发射功率越大就越亮,也会越热。(注意:当激光强度较大时,不可直接肉眼观察,更不可以直接皮肤接触!
还有其他的吗?你可能想不到了吧?
其实,在专业人士这里,描述激光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,它叫:脉冲宽度,简称为“脉宽”。要理解什么阿秒激光,关键就是要了解什么是脉宽。
在激光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,激光是一种连续发出的光。什么意思呢?我们不妨把激光笔想象成一把滋水枪,发出的激光想象成水流。一般的滋水枪扣动扳机时,水流是连续不断地从枪口喷出的,这就是连续激光。
“连续激光”
但也有一种滋水枪,扣动扳机的时候,水流是以一个非常短的间隔,一小股一小股喷出的,就好像发射一颗颗水子弹一样,这种滋水枪通常都比连续发射的水枪有更强的冲击力,打得更远。对于激光器来说也是这样的,有些激光器可以把激光分割成一小股一小股,以极短的间隔时间射出,这种激光就被称为“脉冲激光”。
“脉冲激光”
对于激光器来说也是这样的,有些激光器可以把激光分割成一小股一小股,以极短的间隔时间射出,这种激光就被称为“脉冲激光”。不过,我们人的眼睛有视觉残留,当发射的频率快到一定程度,肉眼看到的依然是一束连续的激光。脉冲激光相较于连续激光的优势就是能获得更高的功率,把激光脉冲分割的越小,发射的频率越快,能量也就越大。
科学家们通常把每一个激光脉冲的间隔时间称为“脉冲宽度”(简称为脉宽),所以,脉宽的单位就是时间单位。一束每隔 1秒发出一次的激光,它的脉宽就是 1 秒,这种激光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“秒光”,随之而来就有了“纳秒光”,它表示激光的脉宽等于1纳秒(10⁻⁹ s);“皮秒光”,它表示激光的脉宽等于1纳秒(10⁻¹² s);“飞秒光”,它表示激光的脉宽等于1飞秒(10⁻¹⁵ s),脉宽依次减小。再小一级就是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“阿秒光”了,1阿秒等于10⁻¹⁸ s。
阿秒激光是迄今为止,人类能够制造出来的最短时间间隔的东西,制造阿秒激光的方法就是本次几位诺奖得主发明的。简单来说,就是用一束飞秒激光去轰击某种惰性气体,就能激发出脉宽更小的阿秒激光。轰击不同的惰性气体就能产生不同类型的阿秒光。
- 阿 秒 激 光 有 什 么 用 呢 ?
如今看电影和拍短视频成为人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活动,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何构造一台“原子照相机”来观测一个原子的中的电子的运动呢?
这个原子照相机,想要记录原子核附近电子的实时运动,那么它必须在阿秒时间内能完成一次成像。因为电子运动得太快了它的时间尺度就是24阿秒,这个时间又叫原子时间(the atomic unit of time)。一个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“微电影”,运动一周的时间是150阿秒。
还有其他的吗?你可能想不到了吧?
至今,我们还不能清楚地捕捉原子中电子的运动讨程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关于阿秒激光,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就是可以“亲眼看看”那些重复了百八十遍的量子隧穿和跃迁过程。
相信在阿秒尺度下,所谓量子会表现得像它本来的样子,无需诠释,缘来如此。阿秒物理才是量子力学真正所研究的物理。只有阿秒激光才可能能让我们看清量子力学,并通过阿秒激光获得操控和改变原子的能力。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未来,总会有一人制造出阿秒激光并进入原子的内容,跟那些绕核运动的电子说一声,“Hello, atomic world”!
注:文章部分内容参考
1. “汪诘:阿秒激光有啥用?为啥它值得一个诺贝尔奖?”
2. “序.阿秒激光(attosecond laser)何时才能出现,像飞秒激光一样普及呢?”